查看原文
其他

「我,北漂,33岁,总资产20万」

辉哥奇谭 辉哥奇谭 2022-11-04

「配图摄影 by 张辉」

上周五和同事们吃饭,我让大家猜一下,我在33岁时的总资产是多少,包括现金、银行存款、房产、汽车、股票等。结果无人猜对,而且他们给出的答案普遍偏高很多。

正确答案是20万。对,你没有看错,我33岁时,所有的资产加起来是20万。

听到这个数字,很多同事的第一反应是:自己有希望了。因为在座的大多数人,年过33岁的,在33岁时总资产远远超过当年的我;不足33岁的,预期自己在这个年龄时的总资产会远远超过20万。

我向他们提及,自己在35-39这五年获得的总收入,超过了35岁之前的收入总和。而在40-44岁这五年的总收入,又超过了40岁之前的收入总和。因此,虽然33岁时的起点非常低,但一点也没有影响后来的发展。

借着这个话题,我对大家说了几点寄语:

慢慢富有

巴菲特人生99%的财富在50岁之后获得,这个故事大家耳熟能详。但知道是一回事,相信是另一回事。从投资角度看,当我们能掌控投资的能力时,总资产按照指数的方式不断加速增长,就是一种必然。发生在巴菲特身上的事情,同样可以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。

我特别喜欢的一个增长率是年复利15%,这意味着5年 x 2,10年 x 4,20年 x 16,30年 x 64。我在2018年离开百度前,做了一次公开分享,和大家讲了类似的案例:按照15%的年复利增长,10万的本金会在30年后变成约640万,100万的本金会在30年后变成6400万。无论你在哪个城市,倘若在35岁左右开始理解投资,并且按照上述复利增长,便可以解决养老的问题。

巴菲特所实现的,就是在超过50年的历史中,以年均19%以上的年复利不断「滚雪球」。所以,一定要相信并敬畏复利的威力,并想尽一切办法提升认知,在自己身上实现持续的复利增长,这是我们对抗通胀最有效的出路。

如果理解并相信复利,我们在职业生涯的早期,比如35岁之前,所要做的事情不是拼命攒钱,而是花最多的资源投资自己,尤其是投资自己的认知,让自己变得有见识,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创造价值的能力,当然,也需要培养自己投资的能力。很多人担心自己35岁之后缺乏竞争力,于是希望在35岁之前多多攒钱,降低欲望,限制消费,但这样更限制了对自己认知的投资。我认为这是错误的选择,因为是自己的见识和认知在创造财富,这才是未来财富的源泉。

虽然上述内容是老生常谈,但是对于同事而言,能在身边看到这样的案例,其启发的意义尤为明显。

成功背后的逻辑都极为简单

其实成功背后的逻辑都极为简单,简单到无法质疑,而且几乎是大白话。但就是因为太简单,看起来不像内心所想象的「武林秘籍」,所以很多人不信。

我和大家讲,那些极少数非常成功的公司,其经营逻辑都极为简单,简单到大家一开始无法相信:因为大家脑海中,那些成功的公司都有「天大的机密」,成功的配方一定被深深地锁在地下的保险柜里。

比如Apple,其核心秘密就是就是沿着初心所指示的方向,打造让自己觉得满意的产品。自己愿意掏钱购买使用,并推荐自己的家人朋友使用。就是这样简单的逻辑,让Apple从车库里的创业公司发展到征服全世界,成为一个市值超过三万亿美金的公司。

Apple在iPod之前的初心很简单,就是「为创造者打造生产力工具」,而发明iPhone的时候,迭代了初心:公司始终站在科技与人文的交叉口,为同样站在科技与人文交叉口的人打造产品。Apple的产品始终符合其初心。而乔布斯是极为挑剔的人,能得到他欣赏的物品极少。比如他在硅谷的家里,很长时间没有家具,原因就是找不到令自己满意的家具。有一张乔布斯年轻时在书房的照片,书房除了一盏台灯,空无一物。符合公司初心,又能让乔布斯这样的人满意的产品,怎能不打动人心?

上次和某知名豪华汽车品牌公司的员工聊天,当他们听到我们都是自掏腰包,购买自己公司产品的时候,甚为惊讶。在他们的世界里,他们只接受公司配车,绝不会自掏腰包,购买自家公司的产品。而我们认为,如果我们自己做的产品,自己不愿意第一时间掏钱购买使用,其产品品质肯定无法令我们自己满意,又怎好意思推荐给自己的朋友?我们有个吃饭聊天的群,12人中有至少6人订购了即将推出的L9,这个购车比例大大超过了第一代产品,这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大家对这代产品的自豪与满意。

公司的经营如此,人生的经营何尝不是如此?大道至简,就是这样,关键看你是否真的相信最基本、最简单的常识,并在日常的生活中日复一日地坚持。

活成自己的榜样

我不是一个典型意义上做战略的人,但我的行为习惯却非常符合战略工作的要求——总是愿意看到更远的未来、更大的世界,根据长期利益和全局利益做生活和工作的决策。

同事反馈,自己之前公司的leader,虽然专业做战略,但自己个人的生活逻辑并非长期主义驱动。这正好构成典型的反例 —— 很多人并不相信自己正在做的事情,更别提用同样的逻辑去生活。

我半开玩笑地和同事说:很多人抱怨职场PUA,那如何判断是不是PUA?有一个简单原则:如果领导自己不信,却要求别人相信,这就是典型的PUA。真正的领导者,应该自己先相信并践行,然后才有理由要求他人也相信和践行。

同事问我为什么能转变为长期主义者?我说我在34-35岁时发现,「着急」这条路对我而言彻底行不通。我在22岁到33岁期间,头也不抬地专注于职场竞争,而且在职级上晋升很快,最快的一段时间,5年内升了四次职。但是34岁之后,职业遭遇瓶颈期,自己完全看不到40岁之后的希望在哪里。于是不得不接受:「快速升职」的岁月一去不复返,我必须重新理解职业,设计自己的人生。

这一点类似于俞敏洪在大学期间对自己的寄语,我也告诉自己类似的话:我已经明白自己无法在40岁之前取得内心想要的职业成功和财务自由,所以我打算从35岁开始,用30年时间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。我相信如果自己足够耐心,并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,我可能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。这就是我从一个急于求成的人逐渐变为「长期有耐心」的关键转折点。

因为接纳自己没有机会「速成」,反倒可以慢下来,琢磨人生的基本逻辑,找到一些自己认可的人,尤其是「大器晚成」的人,比如王阳明、任正非、巴菲特、查理·芒格等。看他们的传记,琢磨他们的思想。我发现他们的人生轨迹是我向往的,他们的人生哲学是我认可的。而且这些人有着惊人的相似:知行合一、长期有耐心、不断迭代升级认知… 我终于明白,这就是我想活成的样子!

今年我44岁,实现了基本意义上的财务自由。回望从33岁到44岁之间所走过的路,最大的感言就是:持续向内探索,长期有耐心,我们完全可以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,成为自己的榜样。

希望我的这些经历与感言,也能对同样还在探索人生道路的年轻朋友一些启发:你的道路肯定与我不同,但你完全应该有勇气远离内卷,持续在每一天追求属于自己人生的终极目标。

相关文章:一切都是认知
上一篇:年轻人如何快速在职场成长?


今天分享的知识星球语音是「一切都是认知」。

如果理解并相信复利,在职业生涯的早期,我们不应拼命攒钱,而应花时间资源投资于自己的认知。认知与见识才是未来财富的来源。当自己的认知发生变化时,整个世界就会发生变化。

认知决定一切,这是我最近几年的最核心感受。我们的职业发展、家庭生活、子女教育、财富水平等等都取决于自己的认知。提高自己的认知,可以让自己的努力事半功倍。

今天的这篇语音是我最近几年最重要的一篇语音,没有之一。当我们真正理解了为什么认知如此重要,什么是认知,以及知道了如何提升认知之后,辅以行动,做时间的朋友,几年之后,我们的人生就会产生肉眼可见的变化。

这篇语音推荐大家多次收听,写下自己的思考,并且早日积极行动起来。

收听方法:扫描下方二维码。

(辉友听完语音的反馈)

点击「阅读原文」

加入辉哥的知识星球

跟辉哥以及14000+辉友一起

探寻财务与精神自由之路

(请续费会员也点击「阅读原文」完成续费)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